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市场 >> 正文 >> 正文

一个囤不到新冠口服药的人

来源:保险 时间:2023/5/23

王思月

撰文

王晨

编辑

12月1日下午,听说在一家名为“1药网”的网上药店在预售辉瑞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帕昔洛韦),几天来一直想囤这个药的小林(化名)立刻下载了相关的APP。

据媒体报道,在“1药网”医院的新冠咨询门诊,上传核酸或抗原阳性证明后,就会有医生开具处方,元/盒。与年初公布的医保采购价元/盒比,这个价格高出了不少。

小林家住北京。最近,她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发烧、测出新冠阳性。

她了解到,与感冒药通常只是减轻症状不同,新冠口服药的作用是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从而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近几天,像之前很多人囤感冒药以备感染一样,她一直想囤一两盒这样的新冠口服药,以防万一。

而Paxlovid是如今中国已批准的口服新冠治疗药物中,经过广泛验证、效果最好的一个。不过,这医院使用。小林并不医院用上这种药,出于焦虑,她想提前囤药。她曾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一个渠道,不过下决心要买时,对方表示现在拿不到货了。如今,听说在网上药店就能买,她喜出望外。

不过,她打开APP后,并没有找到购药页面——已经下架了。

随后,“1药网”公开表示:出售这种药物,并非属于网售,而是“按照国务院防控机制办公室12月1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通过医院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诊疗和用药服务”。

小林只好继续等待。“我们一家还没‘阳’,而且我也不敢随便给家人吃。”她说,“我现在想囤这个药,就像很多人囤很多感冒药一样,是为了更放心。”

而此前,一些在新冠治疗指南里出现的感冒药已经卖断货,以至于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参与调配感冒药品,特供给疫情严重的城市,例如北京。

-01-

骤然升起的焦虑

在看到“1药网”售卖该药的新闻之前,小林还找过别的购药渠道。

“现在管得严,拿不到货了。医院可以开。”几天前,听到这句话,小林的心又悬起来。

当时,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一个渠道,对方此前曾表示可以售卖Paxlovid,元一盒。不过,当她下定决心提出要两盒时,对方这样回答。

不久前,小林一直相当淡定。因为曾在境外“阳”过,几个月前回到北京时,她就带着一些退烧、止咳、化痰、润喉的药——很长时间里,在药店买这类药,北京健康宝是要弹窗的。今年“双十一”时,她还买了50个抗原试剂、一个血氧仪。她与丈夫、孩子以及父母同住,这些物资足够应付一家五口“阳”一次用了。对疫情爆发后会发生什么,她也有心理准备。

只是没想到,疫情来得这样猛。

刚开始,她的各种圈子里还只有零星的声音说自己发烧、头疼,然后发现“阳”了。到上周四、周五(12月8日、9日),身边感染者增加的速度开始让她惊讶。同时,“医院发热门诊都要排几小时队”、“医院”,逐渐成了本地圈子里的共识。她开始把家里的药物、抗原试剂,陆续分送给紧急求助的邻居和朋友。

而经验告诉她,这才是开始。北京这波疫情,应该还未达到最高峰。

让淡定的小林情绪破防的,是外地朋友询问情况时转发来的一段电话录音。录音里,一位女子因家中老人抗原阳性后发烧41度,向社区请医院,说那样才给派车。而社区工作者表示,情况已经“报上去”,还有不少居民同样在焦急等待,自己只能再报一次、帮忙追问。这位社区工作者自己,前一晚也开着车带着发医院,终于找到了一家还开着的发热门诊,在寒风中站到长队队尾。

之前,小林查看过数个国家地区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知道概率很低,而且她自己和所有认识的人感染后都是轻症,所以心情十分放松。

不过,这段录音中求助女子惊惶颤抖的声音,让她骤然心慌。而且,这段医院,都离她家不远——那位女子是住在她附近的人。

她突然焦虑了起来。

其实,小林的父母年纪并不大,已打完三针新冠疫苗,基础病也控制得十分稳定,风险并不算高。她想囤这个药,只是为父母加一重“保险”。

而如果把视线投向更大的空间,情况确实让人焦虑:截至年11月11日,中国60岁以上群体,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6.8%。但80岁以上群体,疫苗全程接种率只有65.7%。

“全程接种”的意思是打完两针。而80岁以上打了第三针(加强针)的比例,只有40%。

最近,全国各地许多新冠疫苗接种点前,都排起了长队——还有许多人没完成足够的接种。加上不少人距离上一针的时间已经比较久,整个社会的免疫屏障显然十分薄弱。

一向谨慎的小林希望让父母尽量不感染,或将感染推迟到疫情高峰期过去、医疗资源相对充裕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除了尽量不去风险可能较高的区域、戴好口罩、注意洗手,他们一家人最近收快递、外卖时,还让放在门外,过一会儿才开门取,避免与送货人当面接触。

此外,她还想到了新冠口服药。

-02-

一位长辈在境外的经历

小林注意到新冠口服药,源自几个月前,在境外,一位长住当地的长辈感染新冠后的经历。

当地已过疫情高峰期,医疗资源十分充裕。因此,测出抗原阳性后,那位长辈医院,很快见到了医生。

他65岁、患有糖尿病——这些都是可能增大重症概率的因素。因此,虽然打了三针疫苗,他仍然符合在当地获得新冠口服药的基本条件。这类药物,包括辉瑞的Paxlovid与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莫努匹韦)。综合考虑他的身体情况,医生认为前者更合适。

不过,医生说该药比较伤肝(他有脂肪肝),还与他正在服用的糖尿病药物有一定冲突,用药需要格外谨慎,“需要再观察一下”,因此只开了日常的感冒药。

两三天后,这位长辈咳得实在睡不了觉,再次找到医生,终于拿到了这款药的处方。医生调整了他糖尿病药物的用量,还专门告诫他服用此药期间的其他禁忌,比如不要吃中药。

医院当时无货。几个小时后,卫生局把药配送到了他家。吃了药后,他咳嗽迅速好转,当晚就能正常睡觉了。服药过程中,医院还每天来电询问身体情况。五天疗程结束后,他抗原转阴,休息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了爬山游泳、弹琴唱歌的日常生活。

谁也不知道这位长辈不吃那盒药会怎样,降低变重症概率的效果当然也无从验证。还有新闻说,临床试验显示这款药对减轻症状并无作用。不过,这段经历让小林意识到,在当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有高风险因素的人感染新冠之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新冠口服药,是多么理所当然的事。

同时,在多个国家地区已使用的两款新冠口服药,辉瑞的Paxlovid与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莫努匹韦),已积累了不少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

年10月8日,《柳叶刀》发布了港大医学院的学者关于这两款药对治疗奥密克戎感染有效性的真实世界研究。他们分析了年2至6月,香港地区约.5万例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记录。其中,人在社区门诊使用了这两款新冠口服药之一,大部分都属于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年龄超过60岁,且未完成疫苗接种。

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服用两款药的门诊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组,服用Molnupiravir的患者死亡率降低约24%,需要用呼吸机的人数减少近六成;服用Paxlovid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死亡率降低约66%,不过使用呼吸机的数据无明显差异。

被身边不断暴涨的感染人数以及那段录音中颤抖的声音弄得焦虑之后,小林开始寻找在北京能用上这类药的可能。

她了解到,默沙东那款药目前暂未在中国上市。目前已上市的这类药,只有那位长辈吃过的Paxlovid,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

-0-

最希望有常规渠道

在朋友介绍的第一个渠道表示已无能为力之后,小林又得知,有人可以代购Paxlovid印度仿制药,元一盒,不过要10盒起订。

半个月前,网上流传的”囤药包”就包括Paxlovid的印度仿制版(右上)。图片来源:网络。

想了想,她选择暂时放弃。

一位业内的朋友告诉她,这类药要在医生指导下吃,因为“弄不好会死人的”。

“我看了一堆资料,还是不敢自己决定给爸妈吃。我要是买到,肯定要找一个很懂的医生详细讨论,然后吃的那几天还要随时能找到那个医生才行。”她说。

网上购药未如愿后,小林四处打听,医院可以开出新冠口服药——如果父母感染后,能有医生详细评估他们的身体条件、用药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他们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吃,那就再好不过了。

她听一位医生朋友说,医院已上报Paxlovid的需求量,正在陆续到货。不过几天后,她又听说,医院门诊的人,能拿到的都还是常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以及连花清瘟等等。

“那么,是不是只有住院患者能开到?”她推测。

一位做病毒学研究的朋友听说这种推测后,表示极大的担忧。他告诉小林,这个药要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尽快吃,一般为5天内,才比较有效。而一医院,很可能已经超过5天,如果那时才吃上,作用已经不大了。

12月1日晚,看到“1药网”相关页面已撤下的小林,只好继续等待。

在等待中,她看到了一张网上流传的照片:医院的急诊观察室里,有多位新冠阳性的老年患者,都用着呼吸机。这个晚上,还有高龄患者去世的消息传出。这些消息,以及Paxlovid与阿兹夫定可以在网上买到的新闻,让她的许多朋友也焦虑起来——这个晚上,他们都讨论起新冠口服药是什么、要不要囤、怎么囤,还有人提到了对80多岁奶奶的担忧。

在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之外,新冠口服药能让许多感染者少受重症之苦,甚至拯救他们的生命。近期,Paxlovid和阿兹夫定网售的消息之后,都被质疑这种分发方式不够规范,未经专业医生指导的服药有可能产生危险。

同时,小林也知道,还有许多人比她的父母更需要这样的药——比如,还有许多60岁以上、一针疫苗都没有接种的人。据国家卫健委,截至11月28日,这样的群体约为万人。

而这样最需要新冠口服药的群体,显然极少会有小林这样愿意付出数千元、并尝试了解服用方案的子女。Paxlovid目前在中国医保支付范围中。那么,公共决策机构是否应尽快出台相应措施,让最需要的群体感染后,通过常规渠道,在医生指导下,尽快吃上降低重症死亡概率的药?在疫苗接种之外,这是我们降低疫情对社会影响的一大重要措施。

小林这样的囤药者最希望的,还是有常规渠道,让所有有高危因素的人,都能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在医生指导下,尽快吃上合适的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