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发展 >> 正文 >> 正文

36万定投到期只给4000元,银行不服你

来源:保险 时间:2022/11/24

导语:在生活中,人们手上有了闲钱就会想去投资,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收益。但现如今投资的风险太大,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很多人为了保险起见会选择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因为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其信誉和实力都很有保障,所以更加值得信赖。但吉林的杨女士最近却遇到一件糟心事,她的父亲在30年前购买了一种定期教育储蓄,当时银行承诺到期会连本带利返还36万。令杨女士始料未及的是,今年储蓄到期后银行却只肯给元。

近日,家住吉林昌邑区的杨女士爆料称,30年前她的父亲花元在工商银行购买了一种定期教育储蓄,当时宣传单写着30年到期后,本息共返还36万。在今年9月29日该储蓄到期后,杨女士去银行取钱时却被银行告知,本息只能取元。

明明承诺到期给36万,结果却变成了元。对于银行突如其来的变卦,杨女士一家都感到非常不公平,认为银行应当信守当年的承诺,按照约定返还给她们36万。但银行却表示连本带利只能返还元,如果杨女士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可以去咨询法律进行维权,他们会尊重法院的判决。

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当年发行这一产品没几天就被上级部门叫停,尽管他们通过公示等方式通知客户回收这一产品,但像杨女士这样实在联系不上的客户还有很多。

根据此前解决类似情况的做法,银行称只能按照开户日至公示日(年4月15日)期间的最高贷款利率,往后就只能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进行计算,因此杨女士父亲在30年前花元买下的教育储蓄产品,如今只能返还本息元。

对于杨女士一家的遭遇,网友们都表示非常同情,毕竟苦等30年却没等到预期的36万,只能拿到区区元,这样巨大的落差换谁都难以承受。有网友表示,银行应该是最讲究信誉的行业,不应该以产品被叫停就不履行原先承诺,这样的做法缺乏契约精神。还有网友表示,30年前的元购买力很高,远远超过现在的元,而且银行还说客户不认可的话可以去法院告,这样的态度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其实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其公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老百姓信任你,才会把钱存到银行里。如果仅因为产品被叫停就单方面毁约,这样不仅会让客户蒙受损失,更加辜负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在这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中,无论什么行业都应当要做到诚信为本,否则即便获得一些眼前的利益,未来的发展也注定不会长远!

您身边还有哪些奇事趣事不平事?若您有爆料需求,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