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险产品上来评论一类保险是否好坏时,总会得到不公允的结论。因为无论任何保险产品,都有其特定需要的保险消费为它的特点买单。
当互联网赋能保险时,保险产品便拥有了线上的流量,跨越了空间的维度,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就有了销售上的便捷性。但是虽然投保体验极佳,无形中却变相降低了本不应该降低的投保门槛。而忽略的是保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工具,需要专业的销售人员和消费者之间对于保险知识的沟通,才能消除对于保险产品的信息差,而买对产品。
在投保阶段,保险公司都假定投保人阅读过健康告知并符合条件;等到出险时,理赔人员就会通过审阅资料,来判断案件是否可以赔付。大家认为未告知的是无关本次出险的疾病,但为何仍然会被拒赔。是否是保险公司的“霸王条款”或者又属于矫枉过正,对保险消费者过于苛刻。我们来看一看《保险法》的规定: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互联网为保险带来的良好的投保体验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存在侥幸心理而“未如实告知”用户加入了进来,这部分用户被保险行业称为“逆选择”。当这些人假装没有看到游戏规则而依附在健康人群体之上。当“出险概率”高于“预期概率”时,保险公司就会提价或者停售该产品。要知道商业保险的基础特征之一就是互助性,没有了互助性也就失去了保险的意义。一旦“逆选择”多了,那就是对其他如实告知群体利益上的损害,这款保险产品就存在了相当大的不稳定性。
一、追逐短期利益,第三方平台良莠不齐。
迄今为止,网络上对于报道各类保险拒赔事件层出不穷,经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数据统计:人身保险公司涉及理赔纠纷投诉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13.28%;而从理赔纠纷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投保前的“健康告知”,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互联网保险产品,都会在投保的时候弹出健康告知的页面,引导用户填写,并提示如实告知的重要性。但也有少数公司或第三方平台,为了追求销量,不仅不强调健康告知的重要性,甚至健康告知放到很不显眼的位置。在投保页面,填写个人信息后,只需要勾选页面下方的小字:“我已阅读《保险条款》、《特别约定》、《平台协议》、《健康告知》、《投保须知》、《服务协议》”后,就直接进入支付界面。
网上多次爆出因未如实告知被拒赔的案例:如双胞胎婴儿出生时,一个出生体重2.55kg,一个出生体重2.4kg。投保时忽略了“健康告知”中三周岁以下儿童出生时体重小于2.5KG会被拒保的因素,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通常情况下体重不足的新生儿核保时会延期。此类案件大都能在媒体及舆论的宣传下,保险公司最终给予赔付,但实际上来说损害的是正常投保客户的权益。
而另一件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过百万的案件,在媒体的报道下完全歪曲了“健康告知”的意义;保险公司查出既往因“脑梗死”住院医疗未如实告知而拒赔。医院开具的证明,上面写着“经专家鉴定未罹患脑梗死”,所以要求保险公司给予赔付,最终保险公司也是迫于压力给予了赔付。但作为保险两核专业人员我们对此案件进行了研究,视频中的客户是年11月给母亲买的保险,但是他母亲在年2-3月住过院,住院报告上写着“脑梗死”,而该款医疗险的健康告知是这样的:“被保险人过去2年内,是否因病住院、手术或遵医嘱需要连续服药超过30天”
我们明确可以看到,询问告知里面询问了2年内是否因病住院、手术、或遵医嘱服药等问题。投保人为何不说?医院变更诊断的疾病(脑梗死),但为何没有出具最终明确诊断是什么病?保险公司既然能查到的住院记录便可知晓用药范围及是否经过医保报销,该客户及当地医疗机构是否存在滥用医保资金的情况,媒体为何不报。之所以保险公司会给与赔付,并不是客户方理论站得住脚,而是保险公司方合规工作没有做好。作为消费者认真对待自己的“救命钱”,是自己的权力。但保险的整个销售体系,认真负责的对待客户的“救命钱”更是职责之所在。让保险姓保,离不开我们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努力。
二、肆意包装短期保险产品,混淆保险承诺兑现机制。
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在约定的情境之下有可能达成约定一致结果也有可能不能达成约定的结果。所以保险的承保时间、续保方式、缴费金额等一系列的条件都对保险合同产生影响。依照银保监会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健康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可以经营健康保险业务。前款规定以外的保险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在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眼中仅凭网络广告、自媒体宣传及大V推广等方式获悉的保险信息中,缺乏承保单位性质及产品是否具备长期性的信息披露。为此近期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年7号文,其中规定了,不得在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宣传材料中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易与长期健康保险混淆的词句。
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反映了互联网新生代的保险偏好。年,互联网健康险产品结构显示,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亿元,同比增长58.3%,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61.1%;重大疾病保险实现规模保费87.5亿元,同比增长60.6%,占比为23.3%。虽然尚无法相较于线下业务的规模,但增量上来看互联网健康险正在以58.8%的高速持续增长。互联网健康险市场亟待规范与调整。
三、细分市场及个性化产品的天然试验场
虽然目前互联网保险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潜力巨大,而且作为保险教育这里也是接受程度较高的区域。对于细分市场化后的产品,互联网保险是一块最好的试验田,各地的城惠保产品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普及快速接入市场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看到的是,互联网健康保险将进入逐渐由长期健康险替代短期健康险的过程。重大疾病保险将会有更多的产品形态进入市场,惠民保将面临市场的考验,定价不合理难以为继的产品将退出市场,利润过高的惠民保也会在披露数据时面临产品变革。保险产品也需要定制化和个性化来压缩成本、精准营销,保险科技不仅仅只是满足当前客户购买时的获得感,互联网的竞争也不单纯是流量的竞争,而是服务的比拼辅助保险产品定制与营销销售,连接线上与线下渠道,延伸核保核赔前置服务的重要工具。
最后,互联网带来的保险变革正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宣传上难免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尤其是自媒体各种打着“保险黑”的博主,在留言区对待很多提问很多都是要求私信,难免不让人怀疑是踩着同业上位的勾当,端着保险的饭碗,骂着保险的娘,这样的人品和虚假的人设更是让整个保险行业被唾骂。而保险公司从不回应的做法更是让消费者觉得你高高在上,让通过互联网拉进的距离再次变得疏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