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保险意识真是越来越强,而我们社群的朋友更是如此。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保障全,重疾、医疗、意外、寿险四大基础保障自然是一个不缺,有条件的还配置了年金、教育金,可谓面面俱到了。
二是保额足,重疾险一般都是30万起步,很多人选择50万,也有的朋友单次赔、多次赔搭配购买,做到万以上;寿险基本万起步,不少人在万以上。
说到保额,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有必要买那么高吗?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保额这个事。
01
保额多少根据什么来确定?
首先当然是看预算。
俗话说,有多少钱,办多大事。
风险意识再强,保险产品再好,预算不足,也只能量力而行,用有限的资金做到保障最大化。
如何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不在今天文章的讨论范围内,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私聊。
那么,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怎么确定保额多少合适呢?
我们就以重疾险为例。
大家都知道,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转移风险。
所谓的合适保额,自然是指能将风险全部转移出去。那么,得了重疾,会面临哪些财务风险呢?
1、治疗费用
年,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的《国民防范重大疾病健康教育读本》中,给出了部分常见重疾的平均治疗费用参考:可以看到,这些大病的治疗费用平均在30万左右,所以重疾险的保额,至少要买到30万。
对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不是很认同,感觉重疾住院治疗,医保能报一部分,再买个几百元的百万医疗,自己能花多少啊?
其实,重疾险治疗中的很多费用,百万医疗是报不了的。
医院里面的开支,比如器官移植,白血病患者需要骨髓移植,尿毒症患者需要肾移植,手术费用大概要几万块钱,医疗险可以报销,但是移植器官本身的费用,是需要自己掏的。
而且,得了重疾,要么需要长期服药,要么需要护工照顾,像护工的费用,以及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药物,癌症靶向药这些慢性病药物,百万医疗险也并非全部都能报销。
2、收入损失
重疾险又叫收入补偿性保险。
就是说,如果得了大病,比方说癌症,那么在治疗以及康复几年间,患者可能无法像之前一样正常工作,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减轻工作负荷,就要减少收入,对于工薪家庭来说,这会是很大的经济损失了。
而重疾险赔付的保额则可以弥补这一损失。
医学评估,重大疾病患者手术后的5年内是最佳康复期,这个时期,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状态,即便能工作,强度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会建议重疾险的保额要能够覆盖5年的收入损失。
得了大病没工作,至少再活5年,这个需求不过分吧?
举个例子,小王年收入10万,罹患重疾后,乐观点估计,还能承担少量工作,平均年收入降为4万。
那么他5年的收入损失为:
(10万-4万)×5=30万
这时,他的重疾险保额应该是:30万+30万=60万。
3、其他费用
上面我们说的都只是正常的治疗,如果有更好条件,是不是可以自费使用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药,甚至去外地的大城市或者国外求医问药,当然了,陪护家属的吃住行那肯定得自掏腰包的。
这笔费用可就不好预估了。
02
了解了得重疾后面对的财务风险,我们再说,重疾险30万保额是基础,50万是保底,万才是未来几年必备的额度,你还会觉得万没有必要吗?
何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通胀的因素,重疾治疗和康复的费用只会更高。
“万一针,让癌细胞一个月清零”的新闻,不就才刚刚刷屏吗?
买保险,就是买保额,重疾险更是如此,过低的保额,根本起不到转嫁风险的作用。
线上保单投保,大部分都可以在免体检的情况下,买到50万保额,如果希望保障更加充足,还可以多家投保。
不同的保单保障责任并不相同,热销保单也各有特色。
如果预算充足的,还可以仔细研究一下,定期、终身、单次重疾、多次重疾、带身故、不带身故组合选择,再搭配百万医疗险,做到保障全面无死角,实现大病风险的转移。
手头确实紧张的,也一定要保证首次保额的最大化,以后有余力的情况下,继续投保增加保额。
对于定期寿险保额的选择,也是同样道理。
要考虑老人赡养、家中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万一发生意外,能把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经济责任,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继续。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爱不留债”。
关于保险保额多少合适的话题,就聊到这,再有问题的,咱们单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