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资源 >> 正文 >> 正文

存款变保单,银行诱导老人买保险何

来源:保险 时间:2023/4/15

本来只想去邮储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或续存,结果却一不小心“被”买了一份保险或理财产品。本金无法拿回不说,还要每年都要往里面存钱,一旦忘记定期缴费还可能面临高额的违约金或不确定的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种惯用的“存单”变“保单”的银行代销保险的骗术,在年的今天仍然“光明正大”地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究竟是金融行业的悲哀,还是资本的无限贪婪、毫无底线?

家里两位老人先前陆续接到邮储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都告知说,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到期了,需要尽快到网点办理延期。

其中一个老人于上月中旬到我们镇上的邮政所准备办理延期,银行工作人员连哄带骗、“睁眼说瞎话”般地诱骗老人买了一份终身寿险。

存款变保险,真实存在,而且银行工作人员还在光天化日下“义正言辞”地跟老人强调这不是保险,是存款,不要纠结“保险”两个字!!!

老人去银行说要把定期存款的利息取出来,原来的本金继续转存至下一期。

银行工作人员先是给老人的5w块钱办理了2张定期存单(2w/张),然后把老人带进一间小的办公室,跟老人说可以办理一个新的定期存款业务,利息比现在的更高。老人一听以为,既然都是定期存款,利息比现在高,加上农村老人对邮政银行的信任,也就默认了。

接下来,老人按照银行工作人员的指示和操作安排,一步步的完成了理财风险评估、录像、拍照、复印身份证、签字确认等流程,最后拿到了一张《华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保险单》。此时,老人看到保险两个字跟工作人员询问和确认。

让人气愤的是,截止到这个时候,银行工作人员仍然跟老人强调这就是定期存款,不是保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可笑的是:①银行工作人员在诱骗老人填写理财风险评估表时,由于老人有老花眼,根本看不清楚风险评估单上面的内容,工作人员就用手指着需要填写的地方让老人打钩或者写“是or否”;②在办理双录[1]时,只要老人问到这是不是保险时,工作人员就借口机器故障,重新录制;③办完之后,只给老人一张如下的保险单和现值表,未出示投保提示书、产品说明书、保险条款等材料;也未跟老人说明现值表怎么看,只告诉老人5年后可以取款,对5年后能取多少本金和利息只字不提。

所幸的是,另一位老人由于一直没腾出时间去银行办理,所以还没有被骗。

[1]双录,即录音和录像。投保人进行投保时,代理人要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记录和保存保险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便实现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

为什么老人容易被骗?

1、老人思想保守,信息闭塞,对网银或手机银行等新事物了解不够或排斥,总觉得银行不会骗人。很多银行在违规诱导销售时,也会跟老人说“我们是银行的,是不会骗你的”。

2、老人常年独居,与子女分隔两地,日常沟通交流有限,错失了风险意识的培养机会。

老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防止被骗呢?

1、不要相信保本高利息。

所有高利息的理财产品,都伴随着高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能确保本金安全的理财,如存款、保本型理财产品,都不会有太高的利息收益。

2、办理业务时,一定要明确表达存款诉求。

老人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能过分相信熟人介绍,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全程打开录音功能。现在的银行,已经不是以前的银行,都是为了收益,不要太天真。

3、对所有需要签字、身份证、手机号或录像、录音的流程,务必问清楚目的。

多次跟银行人员询问和确认,不能银行让填什么填什么;对所有需要签字的文件,一定要看清楚内容。一旦有怀疑,请相信你的直觉,立即停止办理流程,回家或者电话问下家里人,银行不会拿你怎么样,只要你没签字所有合同就不生效,你的钱还是你的。

就像我家老人,在拿到保险单的时候,看到保险两个字,怀疑过也询问过。可恶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在这个时候还在睁眼说瞎话,这不是保险。怪只怪太信任银行了。

这是个什么样的金融销售行为?

这么多年不能责怪老百姓不信任保险或者金融理财产品,正是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违规操作,让本身可能很好的金融产品失去了公信力。

如果不骗人,实话实说,尽到告知义务,保险、证券、理财等金融产品难道就真的卖不出去吗?

肯定不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理财,理解“钱生钱”的道理,可是为什么不能在告知客户的前提下去销售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很多人在发现被银行诱骗购买保险之后,要么选择默默接受被骗的事实,每年定期交保费;要么承担好几千甚至好几万的现值损失,忍痛退保。

就像你吃饭吃得正香的时候,突然一只苍蝇飞进了嘴里,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卖保险不是不可以,我们气愤的是,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代理销售保险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尽到告知义务,而且一味诱导老人说不是保险,睁眼说瞎话,无情地消费老百姓的信任。

老一辈人都对银行,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有一种莫名的信赖感。所以,很多时候,只要银行工作人员说了,老人基本上不会怀疑,银行正是利用这一点明目张胆地欺骗老人。

如果,金融行业继续这样消耗着老百姓的信任,势必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