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起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多少跟六大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具体列一下:
第一,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应的社会平均工资,现在也称为当年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主要体现了养老金的增值能力。能够让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购买力水平跟工资水平保持一致。
第二,缴费年限。过去一般称之为工龄,现在是包括了实际缴费年限或者视同缴费年限。具体能够体现到每一个月,一个月可以增加0.年。
第三,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这一因素主要体现了本人缴费当年的一个档次。比如说本来始终按照百分之六十的基数缴费,平均缴费指数就是0.6。
以上三个因素是计算基本养老金的重要因素。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
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一般是从建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的。之前的缴费年限一般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可能有视同缴费指数,也可能没有。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指数一般按照1计算,但是不会计算基础养老金。
像山东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视同缴费指数为1的说法,都是按照后期的实际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的。
第四,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余额,主要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不断记入个人账户的,年以前是11%。每年还会有相应的利息计算。
相应的记账利率,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年以来,由人社部财政部统一公布,当年高达8.31%。近年来,一直在6%~8%以上。
我们建立个人账户制度一般是~年以前,建立个人账户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因此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予以补偿。
第五,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相应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是年国发38号文件——《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确定的,至今17年来没有改变。
相应的计发月数计算,实际上是根据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情况,以及4%左右的个人账户收益率推算的,已经赶不上现在的变化,预计十四五期间将会修订完善。
我们日常用的最频繁的,就是50岁退休计发月数个月,55岁个月,60岁个月。
第六,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有的地方是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系数等一系列因素计算而来。说实话全国各地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是自行确定的,很多地方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来说,我们的基本养老金都是有以上六个因素计算而得。但是退休老人除了基本养老金以外,还会有一定的其他待遇。
比如说北方的很多地方会有冬季取暖补贴,也有的地方会有价格补贴(杭州市每月元的固定价格补贴),还有的地方会有过节费待遇。
另外,参保人去世以后,现在国家统一都有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了。
像一些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都有补充养老金机制——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总体来说,退休待遇计算还是非常复杂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