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前景 >> 正文 >> 正文

去银行存钱,最后却买了保险,怎么办

来源:保险 时间:2022/9/5

---团妈,看你这标题,又是实际问答处理啊……

---是的呢,毕竟本来是去银行存钱的,但是最后被工作人员动员买了保险的情况很多呢。

---也是,特别是一些大爷大妈的,听见说好,就买买买的,我妈也这样,你快给讲讲吧↓

今日主题:去银行存钱,最终买成了保险,怎么办?

本来去存钱,结果带回来本保单,这样的事情想来大家都不陌生,比如那谁、那谁还有那谁,您说是不?那么,遇到这种情况了,要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以一款年金险为例,来说说这些事儿:

举个例子:一大叔去银行存钱,本来打算1年5万,存5年,然后零存整取;最后在工作人员动员下,买了1万*5年缴的年金保险,五年后退保可以拿到5.5万。

存钱是长期储蓄行为,希望给钱找个安全的地方,最好稍微带点收益,这是初衷。

接下来我们看看存钱变成了买保险这回事本身:

1.卖的清楚,买的明白

银行作为保险兼业销售渠道之一,进行保险产品销售,本身无可厚非。如果在客户要存钱时,清楚且明白的讲清楚了保险产品和银行储蓄的区别,讲清楚了保险利益和具体内容,客户理解了这些内容,并最终自主选择了用保险这种方式来安置自己的钱,无可厚非。工作人员推荐的应该是一款现金价值尚可的年金险,建议的方式是交满一定年限后,退保拿现金价值的方式来兼顾安全性和客户想要的收益性。

在当年经济环境下,不费脑子,兼顾安全性和部分预想收益,高现金价值的年金险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这种方式个人觉得可取,前提就是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负责的讲解清楚所推荐的保险产品的具体内容和保险利益,客户理解并认可这种操作方式。这是银保渠道买保险最理想的情况。

2.卖的清楚,买的糊涂

工作人员自己清楚所推荐的保险产品的具体条款和保障内容,所推荐的产品确实也能够阶段性满足客户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需求,做了推荐并清楚讲解,但是客户没能全部理解,或者只是部分理解,听到了工作人员讲的保险产品中比较吸引人的部分,但是没有注意到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领取条件,被部分吸引人的词汇所打动,最终将储蓄变成了买保险。

这种情况其实不算糟糕,最起码推荐的产品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3.卖的糊涂,买的糊涂

工作人员稀里糊涂,客户稀里糊涂,工作人员听了两句似是而非的培训之后,为了考核/业绩,就开始以“这款产品很好很好”“这个收益很高,能够达到XX”等等这样的话术去诱导客户讲原本规划内的储蓄变成了自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保险产品。

这种情况,家属如果及时发现,可以先确认下保单中载明的保单利益,如果产品本身确实也还可以,那买了也就买了;如果发现产品一般,被工作人员夸大保险利益或者误导销售,在犹豫期内可以申请犹豫期内无损失退保;如果过了犹豫期才发现,工作人员诱导/误导销售证据属实,可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向保司申请全额退保。

综上:

银行储蓄和银保渠道销售的年金类产品,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家庭财务管理工具,买什么不买什么,先看下自己的规划和需求,哪种方式更能满足需求,选择哪种即可。P2P爆雷、保健品骗局、民间不良借贷、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要被高利、高息诱惑,保住本金是首要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即可。

赚钱不易,中老年人存钱也不容易,如果发现家人被忽悠投保了完全不符合自身需求或者对自身完全没什么用处的保险产品,请及时止损和维权。

1.投保看需求,看口袋,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和产品,看条款看免责;

2.健康类保险投保时,一定要做好健康告知,尽可能的减少后续理赔纠纷;

3.家庭保单要有规划有步骤去做,分散投保,减轻集中交费压力。

4.社保商保都重要,二者兼有更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