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发展 >> 正文 >> 正文

富人赚钱哪有什么秘诀,都是践行着你熟知的

来源:保险 时间:2022/8/3

说实话,当看完了《戴维斯王朝》这本书之后,里面80%的金融投资术语我都没弄懂,但并不影响我对书中内容的好感。书里讲了家族三代投资创业,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主题很老套,情节也不算新颖,但是启发还不错。

结婚是大事,门当户对当然好,但关键是志趣相投

投资界的传奇、亿万富翁的优秀代表“戴维斯王朝”目前已经传了三代,三代人都非常善于赚钱,基本上属于稳扎稳打、心细谨慎的类型。

戴维斯家族三代

谢尔比·卡洛姆·戴维斯(以下称“戴维斯”)是“王朝”的第一代和奠基人,出生于年。他家里有一套店铺(大概是门面房),父母把它租了出去,定期收租金。父亲还给华尔街写稿子,经常有稿费。因此家里收入还行,绝对属于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

戴维斯小时候不愁吃穿,无忧无虑。他学习认真,成绩也好,一直保持到了大学。他读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学的是俄国历史。那时候,他对苏联尤其感兴趣,本来准备在人文社科领域好好发展。但是,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炒股热潮(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对他多多少少产生了影响,并且逐渐激发了他的投资基因。

大学期间,戴维斯参加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前往了欧洲。在法国的火车上,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凯瑟琳·沃瑟曼。两个人聊得很投机,后来发现他俩都是读俄国历史专业、参加的也是同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确很有缘分,于是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凯瑟琳是犹太人,而且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她父亲干的是纺织行业,很赚钱,是有名的犹太大富豪(沃瑟曼家族),家庭条件比戴维斯家强得多。不过凯瑟琳家教好,他们一家基本上都很勤俭节约(除了她弟弟,后面会讲到),这跟戴维斯一家也很像。

两个年轻人一起在欧洲旅了个游,回国后也没有因为恋爱影响学业。那时候赶上经济大萧条,股市大崩盘,好多人因为炒股而倾家荡产,选择跳楼。此情形下,戴维斯家店铺的租金收入少了很多,勉强过活。凯瑟琳家损失不算大,因为她父亲当年没有大把花钱买股票,而是买了政府债券,因为他觉得存钱搞生产比较稳当。不过两家父母在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上面一点也不吝啬,因此这对小情侣依然不缺钱花。只是,他俩向来很省,从来不乱花钱。

年两人大学毕业之后偷偷登记结了婚。凯瑟琳的父母知道之后,丝毫不生气,还专门给小两口办了个婚宴,戴维斯爸妈也过来参加了。婚礼上,戴维斯把母亲祖传的戒指当做婚戒戴到了凯瑟琳手上,省了一大笔首饰钱。(女方也很满意)

婚礼之后两个人去欧洲度蜜月,戴维斯顺便找了份兼职记者工作。工作之余,两个人坚信知识的重要性,于是继续深造,并一起在日内瓦大学完成政治学博士课程,正式成为“博士夫妇”。

身为博士的戴维斯夫妇,一直秉承着独立自主、节俭生活的好品质。在欧洲读博那两年,凯瑟琳租了个房子住,但是一旦出差、旅游在外时间久了,他俩也会把房子退掉,等回来再租,免得“浪费房租”。

有一回去地中海旅游,岳父要给他们订一家高档酒店,两人拒绝了,自己选择了一家快捷酒店。出去玩的时候,经过路边小摊买土特产时,戴维斯也会为了一两毛钱而拼命砍价,气得小贩一边卖给他东西,一边骂他“小气鬼”。凯瑟琳听了乐得不行,心里美滋滋。

这些小事都是两人今后生活的写照。生活上,自他俩结婚起就从来不愁吃穿,但是他们从来都是自食其力,而且过得是“省一点是一点”的简单生活。博士毕业回国后,两人回费城租了间公寓,开始朝九晚五的日子。并从此朝着发财致富的路子慢慢地走着。

两人白头到老一辈子,几乎没有闹过太大的别扭。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上比较一致(年轻时学习领域相投,生活中都比较勤快,都喜欢节俭),因此不会出现太大的矛盾。尽管后来因为子女财产的问题上有过小分歧,但没有闹到不可开交,事情过去之后依然恩爱。

凡事只要好好研究,一定能研究出名堂来

年,夫妻俩回到费城自谋生活。这个时候,美国刚刚经历了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工作也不是太好找。戴维斯想找一个写作赚钱的活,但是没有如愿。凯瑟琳就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比尔。

比尔有一家自己的投资公司,还盖了一座大厦。他靠搞投机生意赚钱,性格也比较狂浪,喜欢大手笔和奢华生活。他给戴维斯安排了一个“统计员”的活儿,职责是协助公司研究股票,看哪些股票有价值。

30年代的美国

一开始,戴维斯肯定也是跟着公司里的老员工学技术。这个阶段,以往历史学、政治学的底子对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和帮助,全凭一腔热血从头学起。确实,戴维斯对待新岗位很认真,经常来往穿梭于全国各地,不断地拜访公司、观察行业、了解社会。除了跟总经理和董事长这类人打交道以外,他还经常跟一线的工人老百姓们一起唠嗑,由此掌握了上至庙堂、下至厨房的经济信息。

短短两三年,戴维斯不仅积累了广阔的见识,而且展现了很好的金融才智,他给比尔推荐的公司和股票都很有价值,做的分析也很合理全面。比尔后来把戴维斯拉进公司合伙人的行列,还对妹妹凯瑟琳说:“你老公将来肯定比我有钱。”

不过,在年,戴维斯和比尔就散伙了。这既有投资理念不同的原因,也源于戴维斯的“精打细算”。

那时候,纳粹德国在欧洲非常强横。学过历史和政治的戴维斯认为,希特勒很可能会发动世界战争,而且没准就会打到美国(当时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希特勒“反犹”已经人尽皆知,戴维斯怕他真的打到美国之后,会因为他跟凯瑟琳的沃瑟曼犹太家族太亲近而遭殃。于是,这几年,他和妻子很少参与沃瑟曼家族的活动,除了工作之外能避着就避着。(凯瑟琳竟没有反对)

40年代的美国

比尔很鄙视戴维斯这一点,后来又因为戴维斯不同意他不计后果的投资行为,最终让比尔撤了戴维斯的合伙人资格。

离开比尔的公司之后,戴维斯重新回到了写作的爱好中。他沉下心来,结合自己的历史学知识,把这三年东奔西跑搞股票调查的见闻和心得,写成了一本题为《面向四十年代的美国》的书。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大片好评。

纽约州州长托马斯·E.杜威看了这本书之后,聘请戴维斯来当他的演讲拟稿人和经济顾问。杜威本来是要竞选总统的,不过后来没成事,还下了台。戴维斯跟着杜威干了3年之后,年重新开始写作赚钱。

托马斯·E.杜威

经过战时枯燥而单调的3年生活后,戴维再次被重新当上州长的杜威任命为州政府官员——保险司副司长(年)。这回真的把他带到了财富大门的前面。

虽然是一扇财富大门(后来才知道的),但是当时的美国保险行业一点也不景气,甚至后来十几年也是如此,大家普遍不看好这个行业,所以鲜有人愿意去“敲这个门”。

戴维斯在保险司副司长的岗位上得以很深入地接触了这个行业,他也再次发扬自己埋头钻研的精神,经常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来研究纽约州各个保险公司交上来的财务报表。如果办公室里看不完,他就把这些表格带回家继续研究。而他的同事们,大多对此毫无兴趣。

在反复对比表格上面各种数字的同时,戴维斯也梳理了一下保险行业的成长历史,顺便也研究了一下州里、全国关于保险行业的立法,然后结合之前在大舅子那里工作3年的投资经验,他逐渐看清了保险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

随后,他决定:公务员不干了,下海搞投资去。

在戴维斯看来,当时的保险行业潜力巨大,这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保险公司不像其他生产企业,它基本上没有购买机器、扩大厂房的资金投入,除了水、电、房租、办公耗材费用和工资以外,没有太多的其他成本,大额支出就是偶尔有客户索赔的时候;二是客户投保的保费基本上都被公司用来搞各类投资,公司股东们基本不用再额外掏钱,而这些投资的收益最终都归股东们所有。

但是,戴维斯干副司长的时候发现,保险公司的报表很多都是“效益不佳”的。因为,他们的报表体现的基本都是买卖保单的记录,而保险推销员每卖出一张保单,就能得到相当于首月保费%的佣金,因此,公司的账上总是显示“亏损”。

巨大的红利被悄悄地掩盖着,但是被戴维斯发现,而且他感受到从长远来看,保险业绝对是最稳当的投资领域。

在这一发现的鼓舞之下,戴维斯告别了有可能前途无量的政坛和收入还算丰厚的铁饭碗,然后用勤劳工作攒下来的钱以及凯瑟琳娘家留给她的钱,来把自己变成了一家老牌保险股票交易公司的合伙人(大股东)。这个公司运营并不好,但戴维斯看重的是他的牌子。后来公司的创始人压力太大,自杀了。戴维斯便成了最大股东,然后把公司改成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还让妻子凯瑟琳过来帮他接电话(省了一笔雇员开销)。

公司业务不多,凯瑟琳天天守着电话看闲书。但丈夫戴维斯则一直在研究各种保险股票,遇到好的他就自己买,然后等着拿股息。

当然,光自己买不行,他的公司得靠别人过来投资才能有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保险股。不过,他和同行们费尽口舌,依然很难说动大部分民众和投资者。于是,戴维斯不再浪费口水,他把精力用在埋头研究行情上面,并经常抽空到全国各处旅行访问,研究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后来,他不再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