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市场 >> 正文 >> 正文

躺平竟然和养老金有关年轻人在知乎是这样吐

来源:保险 时间:2022/12/17

7月,随着“养老金18连涨”的消息尘埃落定,各地按照“4%为最高限”的上涨要求,相继下发了年度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上涨的具体方案。

这意味着,养老金统筹池子的支出将会增加。在支出增加的同时,各地也陆续提高了社保缴费基数,进一步“开源”。

是的,工资可能还没涨,但是社保又涨了。

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社保缴费基数都上涨了约10%。7月起,北京的社保月缴费基数下限(0.6倍)调整为元,上限(3倍)调整为元。

查询北京人社局公开的数据可知,从年的月缴费基数下限元到如今,10年间,北京的社保缴费基数已经上涨了3.5倍。

北京人社局公开的历年社保缴费最高限和最低限数据(部分)

这被知乎网友戏称“寅吃卯粮,啃年轻人的老”。

实际上,许多年轻网友都聚集在知乎平台吐槽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并将其列为“躺平”的理由之一,表示如果不考公,只有躺平才能拒绝被“薅羊毛”。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底为何引发年轻一代的抵制?是年轻一代太脆弱,还是机制本身确实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下面我们试着来集中探讨知乎网友吐槽的养老金五大问题,看看哪一个将击中你?

01

个人账户是你的,可统筹账户不是

我国从年开始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

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基金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缴费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其中,社会统筹账户,由你所工作的单位按规定比例缴纳,实行现收现付制,这意味着当期收上来的钱都放进统筹池子,用于支付当期的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丧葬费、抚恤金、增加的养老金等待遇,注意看后几项——民企有这些费用吗?民企没有,那么这笔钱就等于是定向支付给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这是考点,下面会提到。

另外,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即每月上缴的钱就在账户里封闭积累,直到你退休后开始按月领取,计发月数以下图为准。

但是注意,两个账户的操控人都是政府,政府既拥有两个账户资金的所有权,也拥有两个账户资金的管理权,这也是考点,下面会提到。

具体而言,企业和个人的缴纳比例曾经有过调整,大致的方向就是企业缴纳的比例降低了,同时归属于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也下降了。

总之现在,企业的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即上一年的社平工资,各地每年都会发布最新数据,各地之间会有差异)的16%,全部进入统筹池子,所有权不归个人;个人的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8%,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所有权归个人。

这是首先让年轻人们不安的地方——毫无疑问,讲究效率优先的企业,其付出的人力成本自然是固定的。既然企业为员工缴纳了16%的养老金,员工的薪水自然而然就会被抵消掉一部分。但当养老保险进入统筹池子后,国家的统一调控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有点相当于国家变相地对打工人加收了一笔“税”,将其中的一部分资金从体制外转移到了体制内,或许可以简称为“财富转移”。

02

双轨制:“以贫济富”的制度源头

说到“财富转移”,现行养老金制度让年轻一代最为不满的一点就是双轨制。

溯源历史,我国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制度始建于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年,二者的理论基础大体相同,退休金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无需交费;退休金按职级和工作年限发放,基本不低于退休前工资的90%。

直到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6号)》,将企业职工的退休基金改为“统账结合”型,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却仍然维持原状,由此,退休制度的双轨制就这样形成了。

这就意味着,公务员无需缴纳任何养老金,退休后却可以领取替代率高达90%的养老金;企业员工则需要牺牲掉总共24%的当期工资,才能够在退休后领取微薄的养老金。

企业员工的养老金有多么“微薄”呢?我们来计算一下。

以下是企业员工的退休金计算公式。

以北京年的社平工资水平(元)为例,按照最低档(0.6倍,元)缴纳15年、并于60岁退休来算,企业员工每月可领取的退休金为.38元,养老金替代率仅为34%,亦即退休金仅为退休前工资的34%,几乎无法保障相同的生活水平。

基础养老金:*(1+0.6)/2*15*1%=.08

个人养老金:.8*12*15/=.3

按照最高档(3倍,元)缴纳缴纳20年、并于60岁退休来算,企业员工每月可领取的退休金为.7元,养老金替代率仅为29%。

基础养老金:*(1+3)/2*20*1%=.6

个人养老金:.7*12*20/=

当然,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是有利息的,且免收利息税,但由于养老金的利息通常跑不赢通胀,所以上面的计算并未计入利息、也未计入通胀。

由于双轨制的差别太过明显,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争议。于是,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开启了我国取消双轨制的进程。

但让我们想想,如果你是这项制度的起草者、审批者,你的决定将直接影响你的同事、前辈、领导、老师、你自己、甚至你父母的养老退休金,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中同时承担“运动员”和“裁判”二元角色的制度弊端。

最终,细扒有关取消双轨制的文件,内容几乎等同于变相保护了体制内人员的高额退休金。

姑且看一段当年的采访,专家表示:“养老‘并轨’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后收入不出现大幅下降。”

看,专家已经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了。

为了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在并轨后依然维持较高的退休收入,运动员和裁判们设计出了多个办法,比如:为公务员增添了一套个人缴费4%、单位缴费8%的职业年金;再比如:为公务员增添了为期10年的过渡性养老金,也就是要从年10月一直发到年10月才算过渡完成;再比如:养老金缴费基数包含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年终奖等……

咱们回到文章开头,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支出范围都包括什么来着?

顺带再说一句,《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曾经预测,年需要不足2个缴费者赡养1个退休者。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退休者来自体制内,需要几个缴费者赡养呢?

03

养老金空账的历史难题

还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并未做实养老金的个人账户,也就是说,虽然你每月缴纳的8%理应是在你的个人账户中每月积累,但是你的实际个人账户资金可能已经被挪用了。

一切都要从历史说起。

我们在年开始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前,国家刚刚结束计划经济时期,尚未完全告别“国企办社会”的历史余音。

从企业支付退休金制度向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转变,叫做转轨或转制。

转轨前,国企并未代替员工向统筹池子缴纳基础养老金,员工也没有在个人账户中缴纳个人养老金;转轨后,国企也并未承担起相关成本,而是以“视同缴费年限”这一概念“蒙混”了过去(机关事业单位在并轨后也活学活用了这一概念),由此留下的这部分历史欠账,是目前养老金存在大幅缺口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目前在享受养老金福利的一大批人,都从未缴纳过养老金,但是他们接受着整个70/80/90后群体的供养。

同时,由于养老金存在巨大缺口,加上出生人口越来越少,统筹池子的钱不足以支付当期应当发放的养老金,政府没有进行合理补贴,养老金的运行过程又欠缺监管,导致个人账户的缴费不得不用于保障当期养老金的发放,引发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国务院从年末开始在辽宁等省开展“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

截至年底,全国有13个省市不同程度地做实了个人账户,其中有10个省市仅仅是做实了个人账户的3%。尽管如此,试点地区的养老金体系还是难以为继。

到了年,中央财政对辽宁做实试点的补贴暂时中止,当期发放的缺口由辽宁省闲置的个人账户资金补足,由此宣告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失败。

人社部数据显示,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已经达到了3.1万亿元。曾有人社部领导表示,由于代际成本无法化解,做实个人账户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这也是让知乎网友颇为诟病的一个地方:现在还有源源不断的当期缴费在补充养老保险的统筹池子和个人账户,只是,随着人口结构趋向柱状发展,以及年轻一代逐渐不愿加入现有的再分配系统(养老金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扩大贫富差距的再分配系统),当前90后/00后的养老金还有保障吗?

国家也在有所行动。

由于国企在最初并未支付养老金制度转轨的成本,理应成为补充养老金缺口的一部分资金来源。从年起,国家已经开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以扩大基金规模。

但随着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的缺口必将越来越大,养老金的优先供养顺序是谁,谁将被继续压缩福利?

为了维持一部分人的高质量生活把成本分摊到所有普通人身上,在运动员也是裁判者的前提下,或许并不会得到改变。

04

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逻辑

我们再来看组数据。

根据《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年末,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亿元,基金支出亿元。这组数据看上去当期是有结余,但同年中央财政还向养老金补贴了亿元,所以实际上年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亏空了约亿元。

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万人,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企业制度的参保人数为万人,说明年我国约有万名公务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领取人数为万人,基金支出亿元,说明年城镇职工每人领取了元。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领取人数为万人,基金支出亿元,说明年城乡居民每人领取了元。

城乡居民的大头是农民,这是“财富转移”的另外一重内涵:

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A,他非常争气,通过勤奋学习进入大厂工作,每月缴纳着最高额度的养老金,供养了城市里体制内并不相识的退休公务员,但他的父母每月只能不足元养老金。

A本身的先天条件就难以竞争得过城市里体制内退休公务员的子女,但他却要为对方减轻父母的养老负担,甚至对方父母还可能因为养老金过高、自己花不完而支援补贴子女,为子女购置房车,进一步增加子女的竞争力。

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真实情况吗?

知乎网友评论

05

养老保险具有共济性吗?

按照全球通识,保险具有共济性,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应该具有共济性。

但事与愿违,它只是在体制外的中产以下人群内部实现了一定的“以中济贫”,甚至如前所述,它还发挥了一定的“以贫济富”功效。

为何它的上限仅仅触动到了中产以下白领人群的利益呢?因为缴纳基数的上限为社平工资的3倍,也就是说,年薪更高的上班族也只需交这么多社保,而这部分支出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正是年薪不足百万的小白领人群,才会对这部分社保的上缴有所感觉,这批人又是绝对无法躺平的群体,于是他们只能鸡娃、买学区房、支出更多成本的同时承担更多社会焦虑……

再看看我们的人口出生率吧。

养老金体系类似于一个庞氏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持续运行下去的关键因素在于新参与者的稳定进入,以保证老参与者的平稳退出。

当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且年轻一代逐渐不能认同割裂的、不透明的、不受监督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的养老金体系还将如何支撑下去,既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管理智慧,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前计划和预警,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否快乐。

说到最后,我还是要明确表达自己不赞同躺平的个人观点,虽然我无意批判。

在我看来,如果说躺平是看清了社会和人性的弱点后失望而赌气的小小任性与放逐,那么,

随着我们见过更多的人和事,

了解更多的知识盲区,

认清更多的社会真相,

我们才能落地、理性地重新精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矫正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方式,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浪漫和勇敢的理想现实主义。

往期推荐

养老金支付危机下,个人财富储备如何抵御长寿风险?

深圳首次立法的“生前预嘱”,距离台湾《病人自主权利法》还有多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