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影视剧中,只有“大人物”才可能拥有私家医生,欧美国家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从一些以私家医生为人物原型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私家医生”在普通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最熟悉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专业人士。居民可以和自己的私家医生频繁沟通自己的健康情况,甚至是心理状态的变化,私家医生能够对个体和家庭给出最及时、最全面的照护。
私家医生,在国外又称“私人医生”“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有数据统计,美国居民81%的医疗需求选择私家医生;英国约90%的门诊服务需求由私家医生提供。在美国,每万名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5人。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1.8人。这其中存在着7倍之多的巨大鸿沟,中国起码落后了50年。
在一些传统工业中,中国的赶超并非易事,但是在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域里,中国常常“弯道超车”,电商、电子支付、O2O等行业,已经充分印证过这个结论。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掀起产业革命时,中国的私家医生行业也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舶来品“私家医生”的中国化
对于普通人来说,医院跑,尤其是为了挂到好一点的专家号,再不情愿也要硬着头皮医院里乖乖排队。
医院都在想办法,怎么样才能把医疗资源送到居民身边。于是,年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在一片期待中出世。
这算是为中国“私家医生”拉开序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的里程碑。
但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曾指出:“(当前)家庭医生以团队的形式为群众服务。现有家庭医生团队数量不足,所以优先向重点人群提供服务。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
由此可见,国家牵头推进的“家庭医生”制度还顾不上全盘,它在本土化进程中开山劈路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企业需要加入进来,发挥创新的主动性,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普及有几个壁垒:一方面,我国现代医疗体制起步晚于欧美国家,是以“专科医生”为主导的医生培养体制、市场化机制占主导,给所谓全科式的“私家医生”普及带来难度,更重要的是我们患者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有病看专科医生的习惯。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市面上的“私家医生”之所以成为高收入、高阶层人群的高端服务,除了全科医生资源匮乏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医保体系还未跟上。相比之下,在欧美国家的普通人也有私家医生,因为有完善的私人医疗保险(HMO和PPO)做保障。
深入分析,这几座大山并非难以逾越。医院找专科医生问诊,很多时候出于无奈和恐慌,如果他的身边有一位“唾手可得”的医生朋友,可以提供实时回答,常见病和医院。同时,互联网诊疗收费和医保支付细则即将落地,这为在线问诊释放了巨大的政策红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优质的产品就是那股风。
互联网+AI让“私家医生”迎来拐点
当下中国医疗的行业痛点,根源还是医疗资源矛盾突出、供求不均——空间不均、时间受限、服务质量不高。平均误诊率高达30%,在落后地区会更高。
14亿的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残酷的是,有3亿人被慢性病所困扰,而其中70%的人受限于医疗条件和健康管理意识,如果将其忽视,最后慢性病恶化成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达87%。
中国人民急需健康医疗的“守门人”,特别是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道路上。专家预计,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5亿,到年左右这一数字将达到5.07亿,届时的中国将成为一个超型老龄化国家。
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即便在经济周期低谷时,老百姓对健康医疗投入的力度只增不减。治病、疾病预防、养生等日常健康管理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年前,国家牵头的“家庭医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这个本土化产品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坦诚面对,目前还有很短板需要补齐:
一是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距离年每万城乡居民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签约服务质量不高,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的签约服务针对性不强,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
三是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性政策还不到位,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不足,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总结这些短板,可以用三个词概括:数量、质量、报酬。首先,只靠线下签约,当前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覆盖国内庞大的人群。其次,重点人群、慢病患者需要的是一种长期性、连续性、如朋友般的熟人医患关系。最后,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以及吸引人的薪酬体系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这三点刚好是互联网医疗擅长且愿意发力的领域。聪明的企业开始探寻切入点,为弯道超车蓄能。
互联网+医疗的最初动力——为了打破排队两小时,看病三分钟,医院跑的窘状。在线问诊、在线挂号变成第一批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扎堆的切入口。这导致资本也被迷惑了,仅年披露的个互联网医疗项目融资总额就超过亿,加上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医疗行业后,互联网医疗的确创造了更大可能性,但也没有改变私家医生的市场格局。
显而易见,在线问诊与在线挂号的商业模式也并非私家医生普惠的最佳解决方案,医院平台打通信息化系统后,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线问诊又普遍是兼职医生“顺手做”,用户需求必然得不到及响应,而机器的模板化答复缺乏服务温度。
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破局
年底,“三马对话”后,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挖来了当时马云手下的“五虎将”之一王涛。此人神童级别人物,15岁考入南京大学少年班计算机专业,随后留美攻读计算机硕士,毕业后先后在微软、金山工作,年加入阿里巴巴,后来担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阿里软件总裁。
经过一年的筹备,年4月平安好医生正式上线,彼时王涛给公司设定的愿景之一:“让每个家庭拥有一个家庭医生”。而后他带领平安好医生拼命狂奔——
公司成立一年注册用户过1亿,并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成立两年,注册用户数过2亿,王涛在孙正义办公室介绍平安好医生的情况不到10分钟,拿到软银4亿美元投资;年5月,就在公司三岁半的时候,已经成功完成了港交所挂牌上市。
能够如此高速发展,并在短时内、同年上市的另一家上海互联网公司是拼多多,非常之巧,两家公司诞生之初的办公总部曾是上下楼邻居。
愿景步入现实。直到8月13日,王涛正式对外宣布:“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未来五年要服务超过万家庭”。五年磨一剑,成就了这个“杀手锏”。
过去五年的准备,是为“私家医生”的诞生创造充分必要条件:
一是自建了人的全职医生团队,同时签约合作外部医生多名。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医院数超家、使用云诊所系统4.7万+、超家牙科诊所、超家医美机构和3.2万多家合作药店。
三是自主研发技术投入,AIDoctor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团队每天处理65.6万人次的咨询量。
王涛说到,“好医生是没有时间兼职,可能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会被患者围着转,所以我们要自建医生队伍。”
当平安好医生对医生资源有了足够准备,技术工具的创新使其服务质量、专业度得到了保障,最后才能把服务成本降低,把规模化服务的能力提升。加上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医院牌照、医保可接入互联医疗等),才让平安好医生在中国当前现有的医疗体制与医疗资源有限条件下,用科技构建了自己的健康医疗生态闭环,走出一条破局之路。
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
据介绍,平安好医生与近家体检及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一对一为每位用户提供电子健康档案以及全年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一管到底”。
与此同时,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还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突破年龄、疾病的高额保障,给予重疾患者就医经济支持。后续产品迭代,会针对老、幼、慢性病人群定制开发分级诊疗服务。
此次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战略发布会上,王涛还请来中移互联网、中信银行、惠氏营养品等29家合作企业出席,该产品上线首日,签约总金额3亿元。
共赢,未来医疗产业自身健康的常态
公开报告统计,在中国,社区门诊看病平均花费元/人次,有超过万人“因病致贫”。那按照平安好医生·私家医生元/年的会员价折算,也就相当于看了4.5次门诊,所以真正能实现每个中国家庭都能享受得起的私家医生服务。
平安好医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目前持续亏损是被一部分投资者诟病的理由,如果这样算一笔账:万MAU(截至年6月31日)*30%付费转化*元/年≈亿元(私家医生收入预估)
如此模型预估,未来私家医生业务将给平安好医生带来良好的营收空间,独创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打破了传统私家医生履约成本高的弊病,边际效用显著,从而极大可能的改善公司盈利水平。
对于平安好医生的出海战略,私家医生业务如果在国内顺利跑通,亦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因为东南亚地区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还不足1人,医疗资源更为贫乏。去年,平安好医生与“东南亚版滴滴”Grab成立了合资公司,在当地拓展医疗健康市场。
私家医生的推出,同时也会承接我们政府主导的“家庭医生”计划,加快普惠速度,有重大社会价值。首先,医患关系将得到改善;其次,能够打破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的尴尬;再次,政府是在赋能减负,管理更有效;最后,让医生的服务能触手可及,提高出诊率、确诊率。
如果是保险公司,一定会乐见其成,因为私家医生不仅是治病,更多时间、频次是在用户(投保人)的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工作环节,如此一来,用户越健康,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就越低,且用户的健康电子档案对保险公司的投保审核、出保赔付有极高的效率保障。
多方共赢,才是私家医生对中国医疗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性道路。当然,平安好医生的私家医生或许也还只是“投石问路”,后续实际操作中要面临的挑战也会层出不穷。
特别策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