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网络资料图互联网保险在传统保险项目外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如保障被宠物伤害所造成的医疗费用的“汪星保”、针对整形意外伤害的“美颜险”。相较于传统保险,这些基于特定场景开发的互联网保险满足了用户短期的、个性化的细分保险需求。伴随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相关的消费投诉和诉讼事件也越来越多。买互联网保险有哪些风险?“奇葩险”想要理赔几乎不可能某财经网曾经发布一款股票“跌停险”:有A股账户且年龄满18周岁的人士就可购买,单只股票最低投保金额为元,投保期内,投保人的股票如发生跌停,最高可获得1万元的赔付。在博取社会注意力一周之后,“跌停险”被监管部门点名。监管部门表示,保险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具有客观性、可能性和偶然性。保险风险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可控,而股票“跌停”是可以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而“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利用“跌停险”对股价波动进行保障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就在“跌停险”被监管层点名的当天,两家外卖公司美团和饿了么几乎同时对外宣布,推出保险品种“外卖险”:一旦用户因为吃了该平台订的外卖拉肚子甚至生病住院,保险公司将进行理赔。这两项保险后来也因为难以进行理赔的标准化操作而不了了之。近年来,互联网保险中“奇葩险”频出:雾霾险、中秋赏月险、世界杯遗憾险、人在囧途险、BOSS莫怪险、春晚收视率险、吃货险……不过,这些标新立异的险种大多都在推出不久即被监管部门叫停。需要注意的是,推出这些奇葩险种的互联网公司或许压根就没想过理赔,他们只是借此作噱头炒作一把。更有甚者,有的“奇葩险”甚至涉嫌网络赌博。如年底,有网上商家销售所谓的“鹿晗恋爱险”,每单保费11.11元,承诺如鹿关一年后仍保持恋爱关系,商家便支付双倍金额。而在网上真的下单购买了这些“奇葩险”的消费者,想要真正索赔时,恐怕会发现这些产品早就被监管部门取缔了。(曹兴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网上互助计划”和“相互保险”不是一回事最近,随着非上市险企年报披露的收官,国内首批3家相互保险社(众惠相互、汇友建工、信美相互)的首年经营“成绩单”出炉,一些人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