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保险 >> 保险资源 >> 正文 >> 正文

杜月笙临终前让女儿去银行取保险柜,家人以

来源:保险 时间:2022/9/12

年,63岁的杜月笙已经卧床不起了,在临终前的一天,他让女儿去银行取一个保险柜。

放在银行里的保险柜,里面不是金条珍宝,就是一沓沓的钞票,所以他的家人为此高兴极了,还以为是要分家产。然而等到保险柜取来后,打开一看,全家人除了杜月笙外,全傻眼了!

那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这保险柜里装的并不是钱,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满满地一箱子借条。打这些借条的,不是商界精英,就是民国政界的要员。看着这一摞厚厚的借条,全家人皆目瞪口呆。

其中最少的一张借条就有美元,最多的则是根金条,欠款人是时任国民党保密局上海站站长王新衡。

这些借条,都是早年杜月笙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时候,那些权贵们找他借钱立下的。这其中有的人已经归还,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忘记,甚至是甘当“老赖”,拒绝归还。

年,杜月笙被迫前往香港后,这些借条便跟着他一路来到了香港。

杜月笙叫家人将保险柜端过来,然后再拿来一个火盆。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他要火盆干嘛,但只好照做。

火盆拿来后,只见杜月笙把所有的欠条都扔了进去,然后用火柴将它点燃,随着火光升起,顷刻之间,一沓厚厚的欠条化为了灰烬。

全家人看到这一幕后,瞬间傻眼了,他们都搞不明白,为何杜月笙要将这些欠条都给烧光了。

要知道,这笔债务加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就算是不能全部要回来,但哪怕只要回一笔,也可以让当下这个拮据家庭的生活过得稍微好一些!

这么大笔钱,说不要就不要,杜月笙是不是老糊涂了?

其实不然,杜月笙有自己的考虑!

杜月笙为此解释道:“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上是人情。感恩的,会永远记住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我不希望在我死后,家里还碰刀斧。”

杜月笙烧掉这些借条,也就意味着别人欠他的账,从此就一笔勾销了。

当然,杜月笙的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白痴”行为,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里会招来什么“杀身之祸”呢?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杜月笙并非普通人,向他借钱的人也并非普通人,加上时局如此,杜月笙不得不防!

而杜月笙对自己所说的话,向来也都是身体力行的。

比如当年,陈世昌有一个儿子,经常在外面惹是生非,欠下了很多债务,最终债主追上门来并放下狠话:如果再不还钱,就要砍掉其手脚。陈世昌没办法,只好请杜月笙出面帮忙。

陈世昌对杜月笙有恩,杜月笙知恩图报,立马派人给他送去了两万五千块银元,并告诉他不要将此事放在心上,尽快帮孩子解决困难。

后来,陈世昌的儿子再次惹事,杜月笙知道后,又主动给陈家送去两万块银元,陈世昌对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然而,杜月笙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钱财乃身外之物,令郎没事就好!”

还有一次,杜月笙的“师傅”黄金荣因为得罪了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差点被打死。

杜月笙原本可以借此机会取代黄金荣,成为青帮帮主的,但杜月笙感念黄金荣的知遇之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花钱送物上下打点,最终花了多万才把黄金荣给赎了出来。

而当时有人对杜月笙说:“大哥没必要这么慷慨,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然而杜月笙却回答说:“受人恩惠,不敢相忘。知恩要图报,落井不下石。”

所以你看,杜月笙这个人,其实也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一个“无情无义”的黑帮头子,实际上他还是很讲情义的。

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而根据他的女儿杜美如回忆说:“父亲回光返照时,对身边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可你们大家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所以其实当你仔细观察杜月笙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人生充斥着各种传奇色彩。首先来说,他起点很低,幼年时期便父母双亡,由继母和舅父抚养长大。

他没有文化,其貌不扬,14岁的时候就只身前往上海滩闯荡,先后在水果店里当过伙计,在花街柳巷中当过跑堂,甚至还在大街上当过乞丐,其人生跌宕起伏,却又精彩纷纭。

最后竟然从一个乡下小瘪三,一跃成为了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三大亨”之一。这靠得是什么呢?

不是拳头,也不是阴险狡诈,更不是献媚求存,而是靠这两个字——做人。

杜月笙深谙做人之道!他靠会做人而赢得了一帮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以及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正如他的秘书胡叙五所说:“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

而做人做到像杜月笙这样的,恐怕这天底下,也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那么,你想学会杜月笙的做人之道吗?你想像他一样完成从草根的逆袭吗?如果你想,可以去看一下他的精彩传记——《杜月笙全传》。

这部书中,不仅记叙了杜月笙的生平事迹,而且还着重描写了杜月笙为人处世、观人待物的方式方法等等,相信在此书中,你一定能收获满满。

喜欢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商品卡拿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