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汉文帝画像01汉文帝三年(公元前年),未央宫里传出一个惊天大瓜。汉文帝刘恒准备让已经在一年内四级跳的太中大夫贾谊再上一层楼,顶掉某位三公九卿的位置。至于被顶掉的倒霉蛋是谁,没有明确的指向。消息一传出,朝臣们可都坐不住了。周勃、灌婴等功臣集团的大佬,天天在汉文帝面前嚼舌头:一个刚刚20岁的小屁孩儿,毛都没长齐,成天就知道蛊惑皇帝,作威作福......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在长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最终,在大佬们的轮番轰炸下,贾谊被雪藏了,贬为长沙王太傅。02功臣集团为什么要把贾谊往死里整呢?因为之前汉文帝出台的一条政令: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岁,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史记·孝文本纪》说,刘恒上台后,发现一个问题——当时的列侯们都不在自己的封地,而是聚集在长安上班。那各个封地的赋税收益只能通过长途运输的方式送到长安来,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民力浪费。因此,刘恒要求功臣集团的大佬们原则上都要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必须留在京城的,走不开的,可以派自己的儿子到各自的封地去。这道诏令的立足点看似十分光明正大,给朝野树立了新皇帝以农为本、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其实它很阴损。之前诛除诸吕是怎么成功的?是功臣集团的人四处串联。而当时朝中的实权派,依然是高祖时代就从龙起兵的军功贵族。所以为了防止历史重演,要把这些人全打散到地方上去。这道“列侯之国”诏书的施行,使得在长安城里赋闲的功臣宿将们从此被排除在京官的行列之外了。而且,现任列侯们一旦身故,他们的儿子们远在千里之外,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这条“阴损”的计策是谁给汉文帝谋划的呢?贾谊。贾谊03汉文帝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非常谦逊,很和蔼。这可能是性格使然,但更大的原因是与他上台伊始复杂的外部环境有关。刘恒是一个弱势皇帝。这种弱势,不是性格弱势,而是环境弱势。朝廷里的周勃、陈平、灌婴,朝廷外的很多藩王,刘恒都惹不起。简单说就是,刘恒虽然坐着皇帝的位置,但却不具备皇帝本身的实力和影响。所以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另起炉灶,发展自己的政治力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看中了贾谊。贾谊年轻,很有才华,眼光毒辣,和功臣集团的出身又不同,很适合掺沙子的工作。所以在列侯之国的诏令下达之后,刘恒就打算进一步抬高贾谊的位置了。功臣集团可不是喝稀饭的,周勃等人已经嗅到了危险,如果再让贾谊上个台阶,那他们这帮老家伙迟早会被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收拾干净。必须搞他。04功臣集团开启了地图炮,拿贾谊的出生地说事。“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雒阳,即是洛阳。战国以来,洛阳地面上聚集了很多的大商贾,风气很轻浮,人们一贯喜欢追求功名利禄,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以追名逐利而闻名天下的纵横家苏秦。在功臣集团看来,贾谊和苏秦是一类人,专门蛊惑君主,倾危天下,靠嘴皮子讨饭吃。面对整个功臣集团的集体施压,刘恒只有弃车保帅了,将贾谊贬出京,以此来平息功臣们的怒火。不过,贾谊在临走之前,又向刘恒出了一条更有指向性的主意。那就是,在前一道列侯之国诏书的基础上,直接点名功臣集团的带头大哥周勃(陈平已死),让他做好百官的表率,带头执行中央让功臣回封地的命令。《史记·孝文本纪》载:前日计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这下功臣集团玩儿现了,本来是要教训贾谊,结果现在搞成了兑子,还让刘恒用贾谊兑掉了第一功臣周勃。周勃05罢免了周勃之后,刘恒就把贾谊给招了回来。君臣二人在宣室殿里碰了头,两人一直聊到半夜。奇怪的是,刘恒没和贾谊聊政治,而是聊了半夜的鬼啊神啊。关于贾谊的这一次入见,后人对刘恒的表现很不满,应该谈些军国大计,扯什么鬼的神的。其实,这正是刘恒的高明之处。因为贾谊离京时间并不是很长,功臣集团的根基也没有被彻底拔除,所以刘恒选择了一种类似“乒乓外交”的迂回方式,来展开他们之间的谈话,降低了贾谊政敌们的敏感度。贾谊的才华毋庸置疑,但登高必跌重,这个年轻人在经历人生谷底之后,有没有自暴自弃?能不能重新担负起自己的希望?刘恒心里没底。因此,在接见贾谊的时候刘恒有必要先做一番考察。从最终结果来看,刘恒是满意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后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就在宣室会谈后不久,刘恒给贾谊安排了新工作,做梁王刘揖的老师。表面上看,贾谊只不过从长沙国被调到了梁国,做的也是和上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但关于这份工作,刘恒确实是煞费苦心的——1、长沙在西汉,属于偏远地区,让贾谊去长沙,是实打实的流放。2、长沙王是异姓诸侯,而此时的梁王刘揖却是刘恒最喜欢的儿子。刘恒和窦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除长子刘启(汉景帝)立为太子外,刘恒最喜欢的是刘揖,而窦皇后最喜欢刘武。汉景帝画像刘揖和刘武,都曾被封为梁王。这是偶然吗?不是。因为梁国的地理位置,是汉帝国除长安城之外的第二条命脉所在。面对关东日益坐大的各诸侯王,梁国是藩屏中央、保卫关中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后来的七国之乱,也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梁孝王刘武拼死坚守睢阳城,挡住了吴楚叛军的西进之路,太尉周亚夫才可以以逸待劳,在三个月时间里将吴王刘濞一举击溃。所以,让贾谊做梁王太傅,刘恒是决意对诸侯王们动手了。06贾谊没有让刘恒失望,面对领导的殷殷期待,他又一次拿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治安策》。在这份计划书里,贾谊的才华又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先指出了各诸侯王反叛的根本原因是尾大不掉。一旦藩王的势力膨胀,中央却无力制止的时候,叛乱就是必定的事了。耗子腰里别了把枪都会起打猫的心思,何况要人有人要枪有枪的诸侯王。所以中央一定要限制和削弱各诸侯王的实力。那该怎么限制呢?削藩。注意,贾谊的削藩策,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削藩,历来最直接的手段是把各藩王定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把他们的领土直接收回中央直辖。但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唇亡齿寒,削了某个藩国,那其余的藩国必然抱成一团,对抗中央。一旦造成这种局面,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联合叛乱,如吴楚七国之乱、明代靖难之役。所以,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贾谊提议:藩国的土地继承权不只是各藩国的太子独立继承,而是所有的儿子,不管大小,都有继承权。有几个儿子,藩国就被分成几份。藩国的土地,中央不会收归直辖,除非你真生不出来儿子,中央才会“勉为其难”的收回。如果你的领土很大,而儿子又很少又怎么办呢?中央为了鼓励你生儿子,会在你“同意”的基础上把你的藩国预先规划好分成几份,先空着,等你生完儿子再往里填。贾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这又是一把软刀子。从刘襄起兵东进对抗中央,到周亚夫轻松扫平山东四国,这说明贾谊的削藩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而后来主父偃向武帝刘彻进呈的的《推恩令》其实也是脱胎于贾谊的《治安策》,只是刘彻时期的诸侯国更加江河日下,扶不起来了。07其实刘恒让贾谊做刘揖的老师,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那就是把刘揖当成了刘启的备份。别怀疑,因为刘启这辈子在父母眼中就是可以随时取代的命。刘启登上帝位后,窦太后不还在孜孜以求让小儿子刘武做刘启的继承人嘛。如果刘启有什么意外,梁王就立即接过哥哥的权杖领导整个大汉王朝。在特定的情况下,兄终弟及是保证国家陷入主少国疑危险境地的唯一办法。还有一点刘恒感同身受,因为他自己就是“兄终弟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而且刘恒给刘启和刘揖都配上了相同属性的老师。给刘启找的老师,是比贾谊更激进的人——晁错。晁错那为什么刘恒不直接让贾谊做刘启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贾谊一直是功臣集团的防范对象,他要是成为了刘启的近臣,功臣集团会集体炸毛,这和刘恒想要达到的朝局利益不符。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刘恒做了一个双保险:刘启和晁错是未来的皇帝和后备的丞相,而刘揖和贾谊则是替补皇帝和替补丞相。贾谊的最大优势,就是他年轻。这种后备干部用好了,可以保朝局二三十年不乱。08刘恒千算万算,终究没算到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会走在自己前面。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年),刘揖在游猎时坠马而死。贾谊对刘揖的死感到十分自责。一年之后,贾谊因过分悲痛而去世,终年三十三岁。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刘恒在接连痛失爱子和爱臣后,究竟是怎样的悲痛。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贾谊用他的死,将他的梦想,牢牢刻在了刘恒的心里。这个梦想也是刘恒的梦想。它经文景两朝发芽,到武帝时破土而出,再到昭宣两代大成......“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夫谓孝宣之治。”免责声明:本文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